发布时间:2022-11-28
浏览次数:47
《多财多议》海报
腾讯新闻与财联社共同发起的财经观点秀《多财多议》,首秀聊年轻人买房,专家言论炸出四个热搜……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01
“专家建议”频上热搜
5月19日,“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等多个词条登上微博热搜,何时购房、买房还是租房等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同时登上热搜的还有“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并且快速成为微博热搜头条。
通过对该事件的舆论进行监测和梳理,苗建信息总结出六大舆情特质。
02
“专家”的六大舆情特质
信用破产
公众不会因为一个人是权威、是专家、是学者教授,就对他所说的观点言听计从,而应要深究其观点背后的事实和逻辑。如果事实不充分,逻辑不严谨,那么不管什么专家来说话,都要打个问号。
建议脱离现实和群众
部分“专家”的建议完全脱离现实和群众,不是实事求是地对问题和现象进行调研取证,进而分析背后的原因,而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发表言论。
身份危机
专家对公众、企业或者社会发表建议,如果说错了,他会承担什么责任吗?不会!
他会有自己利益的实际受损吗?没有!
缺少风险共担的“专家”建议可信度自然受到质疑。
长于解释现象,拙于提出解决方案
专家比较擅长的是分析和解释已经发生的现象,因为他们手里有超出普通人的“理论武器”,理论的威力在于其概括性,一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因而专家精于此道。但是解释和分析是一回事,而对于现实问题把脉开方,提出解决方案却是另一回事。
兼听则明
并不是完全不要理会专家的意见,可以把专家当作一个信息源,只是完全不必要盲从,应该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速舆情
5G全媒体时代舆论多变、善变、百变,不仅多元发声的渠道变多了,能发声的人变多了,舆论可能还会就同一结论和看法出现反复,同时,视频直播更加会放大和加速舆情的传播。网友用“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打败“专家建议......”再一次清晰了刻画了融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圈层特征和公众关切。
如需定制或更深入报告欢迎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2 北京舆情大数据服务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