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北京舆情监测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官网!

致力于网络舆情监测

Committed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010-80700019

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案例展示

总结|2015年网络舆情热点及社会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39

点击上方“中国信息安全” 可以订阅
2015年,虽发生了一些舆情热点事件,但境内网络舆情总体向好,网络正气得到弘扬,歪风邪气受到抑制。境外网络舆情方面,中国声音逐渐加强,但依然存在不少负面舆情,对外舆情引导工作亟须加强。
十个典型舆情热点
1.“互联网+”促经济转型升级,万众创新创业激情被激发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一经提出就在全国上下刮起了“互联网+”东风,全民创新创业激情之火被点燃,出现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局面。从民间提议,到政府吸收,再到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见证了我们党和政府在倾听民意吸取民意的效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色在新的时期仍然没有丢失。但是,值得警惕的是“互联网+”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再加上本身对传统的颠覆作用,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政策层面、管理引导层面等,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舆情事件,在2015年里面表现得特别抢眼。这一方面需要政府与行业进行积极的沟通,做好标准规范工作,营造服务经济、产业的大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调整与民众沟通的方式,重视民众的声音、尊重民众的需求,消除与民争利的负面印象。通过两个方向的努力,营造更好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使之促进“互联网+”国家战略更好落地,使之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投入到新一轮的国家建设行列中。
2.网络泄密事件仍有发生,个人数据安全成社会痛点
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已经远离,人们对网络失窃密也不再敏感。2015年,国际上发生过数次重大失窃密事件,但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有限,有两个方面原因:西方社会的难民与民主危机占据了主要社会注意力,全球大部分民众对失窃密事件产生了新的免疫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重视网络失窃密事件。这是因为数据在2015年里面被赋予了新的属性,包括主权和财产权。后斯诺登时代,全球各国都谋求避免被他国监听,并由此提出了数据主权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国家间在网络空间博弈。但是,民众对此的接受程度还比较低,人们考虑更多的是数据的隐私权。一旦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接受程度出现变动,所谓的隐私界定也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民众会漠视各种数据失窃密的原因所在。但值得警惕的是,以个体数据为基础收集大量的个体数据却是具有一定危害性的工作。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从民众的个体数据能够挖掘出国家经济、社会、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信息。
3.屠呦呦获诺奖增自豪感,科研创新方向反思成焦点请输入文字
2015年10月5日,我国药物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一奖项授予中国科学家,既是对屠呦呦个人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科技工作为世界做出贡献的肯定。诺贝尔奖作为全球重要的奖项之一,一直以来我国民众具有深深的情节。特别是境外的组织或者政府,多次利用诺贝尔奖伤害中国人的情感,更是让国人感觉“受到深深伤害”。如果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突破,那么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就是一个新的高峰。这座新的高峰将激发更多地科技工作者努力攀登和超越。同时,我们也坚信随着世界对中国认知程度的深入,我国更多的科技成果将会受到世界的认可。由此,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也将走到世界前列。伴随着屠呦呦的获奖,舆论中出现了诸多的反思和讨论,包括:科研方向的选择、科研成果的转换、科研身份的认定等。这些讨论对于科研创新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科研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去甄别和鉴别,做好新一轮的科研体制改革工作。
4.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出台,老龄化延迟退休话题凸显
从鼓励生育、节制生育,到计划生育、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两孩,见证了我国人口政策的改变过程。人口作为一种资源,与一国的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密切相关联,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困境:人口资源过多,社会和自然均不能承担相关需求;人口资源过少,不能支持社会和自然的持续发展。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的核心是协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每个时期的人口政策,均是为了满足当时发展需要,包括自然承载能力、民族延续能力、经济贡献能力等。其他国家同样面临着以低生育率为特征的人口资源问题,在某些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人口基数下降、生育意愿底下、为富先老等局面。党中央及时提出全面两孩政策正式为了有效的避免上述困局的出现。如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延迟退休、人口流失等话题同样受到舆论的关注和讨论。在这些伴生话题中,有理性的思考也有偏激的言论,既反应了社会对待人口话题的兴趣所在,也表现出了社会对待自身利益的焦虑状态,需要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引导工作。
5.人民币国际化成果显著,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规律
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话题在近年来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一些国家迫切希望人民币国际化早日实现,并积极提前布局;一些国家却在整个过程中不断阻挠,谋划组建全球经济领域的“困龙局”。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入篮”终于在2015年成为事实,这预示着人民币将会和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一起成为全球重要的货币。从此以后,我国民众在境外旅游、购物、投资,将会降低汇兑成本并且避免货币风险。而且在美元加息预期强烈的背景下,人民币入篮将会加强全球对人民币的信心,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自身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面临着风险因素,为适应新常态,党和国家谋划了“一路一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的战略,旨在促进我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新跨越、新成就。受此影响,如何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规律谋求新发展,在2016年里面做好金融领域的相关配套改革,积极谋求我国在全球金融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主动权,需要我国整体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题。
6.南海海岛工程获得拥护,周边国家却指手画脚
自古以来,南海是我国毫无争议的领海。近现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家衰落和晚清、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周边国家趁机窃占我国南海的部分岛屿。这已成为了国家之痛、民族之伤。而近年来,出于对资源、利益等方面的原因考虑,区域外的一些国家也加入到南海争端中来,大有把南海争端变为多边话题、国际话题而从中取利的势头。在过去,由于技术能力以及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在海岛守护南海维权上的诸多做法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但是,2014年以来的南海建岛工程却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在2015年,部分南海岛礁变为了意义重大的岛屿,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充分显示了我国雄厚的综合国力和高超的民族智慧。正因为如此,互联网舆论出现高度一致的拥护观点。值得警惕的是,周边以及域外国家对南海的非法占有企图不会消失。对此,相关部门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性,警惕某些国家或者组织利用相关话题或者借助其他话题在国内舆论中进行炒作,对我网民进行分化。
7.全年事故灾害多次发生,损失惨重刺痛社会大心理
2015年,全国发生多起事故和灾害。对比分析看,2015年事故和灾害的惨烈程度、反差程度均超过了以往的案例,比如:“3.1深圳保安机场撞人事件”现场视频让网民集体感叹生命的脆弱、“6.1东方之星沉船”因为在长江中因遇到“强对流天气”、“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暴露出危险化学药品的存储与运输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漏洞、“12.20深圳滑坡事故”被定性为产生安全事故⋯⋯这些事故或者灾害,要么发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或者时间,要么产生的伤亡和损失巨大而刺痛整个社会的心理。在这些事故和灾害的背后,要么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助,要么是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漠视。这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真正地敬畏生命、重视安全。伴随这些事故和灾害,相关舆情事件能够迅速成为整个社会和舆论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应对和处置舆情事件也就成为了政府在处置事故和灾害时另外一件需要重视的事情,如何避免谣言传播、如何有效引导、如何降低社会风险等,成为整个社会需要思考和准备的课题。
8.网络空间秩序成果显现,中美网络博弈背后频过招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时与美国各界直接面谈中美网络安全;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二届互联网大会。这彰显了我国面对网络空间的自信。这些自信的背后,是我国互联网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包括:世界最多的网民、世界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世界最大的网购市场⋯⋯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因为我国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奇虎360等。如何引导这些互联网企业更好的发展,需要相关部分更好更科学地认识网络空间、现实世界。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中美网络博弈在2015年几乎贯穿始终,没有一刻停息。2015年,美国不停的宣传所谓的中国网络威胁论、中国黑客窃取美国机密等话题,借机对我国内的网络安全政策法规指手画脚,意图侵犯我网络主权,阻碍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面对美国的诸多挑衅手段,需要我们将相关政策背景、法律目标向民众解释清楚,让网民了解我国目前网络安全所处的位置以及我国网络主权受到侵害的现状,避免网络舆论为人所利用的窘境。
9.反腐更广更深更细推进,获民众坚定支持普遍点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得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2015年,反腐向更广、更深、更细层面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位置上反腐成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制度化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舆情监测发现,人民群众目前对反腐败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可度,同时也表达了更高的期望,期望能够快速的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这需要相关部门一方面继续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制度上从根源上做好保障,让所有人不敢腐不想腐;另一方面需要耐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久性和长期性的合理性,避免为各类网络政治谣言所影响,化解其中的社会风险。
10.反恐有法律依据更有利,全球化的国家利益有保障
纵观2015年国际舆论,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是全年重要的内容。而与之伴生的人道主义危机、难民危机等更是吸引了全球较大部分的注意力。我国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我国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均有投资,而部分地区更是深受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危害,给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境内外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分子相互勾结趋势出现,大有在危害境内、祸害民众、扰乱秩序的态势。在这些形式下,我国执法机关在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方面取得了成绩,维护了国家领土统一完整,保护了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可以预计,如何有效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将会在今后一段时期的需要相关部门专门应对的问题。《反恐怖主义法》在2015年12月27日发布,就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新形式。需要警惕的是,在我国互联网舆论中存在部分支持或者偏袒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言论内容。针对此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协调执法工作,根除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在网络空间滋生环境。
舆情事件社会影响分析
互联网舆情的广泛传播,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1.网络舆论与社会活动互动趋势明显
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内在特性和规律。对于网络舆论,需要从两个方面认识其作用:一方面,网络舆论近年来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出现一些系列网络反腐典型案例;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在试图干扰现实事件进程方面也有诸多的案例,包括通过发布虚假信息营造网络舆情事件干扰司法事件。基于此,如何利用好网络舆论中正向作用,同时其避免负向作用,是社会各类组织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网络舆论可以容许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内容存在,而且进入的成本低,这就导致许多社会活动选择通过网络舆论发挥作用。这就如同形成一个“舆论正反馈环”,让社会活动与网络舆论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是如此,网络舆论与社会活动互动趋势在近年来互动趋势明显。
2.网络应用模式创新增长有下降趋势
2011年前后,全球网络应用模式出现井喷式的增长。经过5年的发展,网络应用模式创新增长却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状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网络应用模式同质化竞争状态明显,而只有少数几种网络应用模式能够占据市场较大份额;国内互联网企业或者科技企业目前将创新方向转移到平台或者硬件设备上。在上述两个因素的背后,就是网络舆情事件的推波助澜,比如:网络舆情过于关注互联网创业者非专业领域的事情、网络舆情滥用于营销而导致公众关注重点偏离与网络应用本身。同时,上述趋势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明显。因此,利用网络舆情激发网络应用模式创新再次发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3.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仍激烈
不可否认同时需要警惕的是,网络舆情中夹杂了大量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的信息内容,主要表现有:网络媒体淡化甚至故意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忽视文化的社会效益;部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的信息内容和各种思潮伴随网络舆情事件传播。这些信息内容,一方面能给网民造成思想上的冲击,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下降,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网民更是危害显著;另一方面能够冲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危害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而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在平时,意识形态斗争似乎风平浪静,觉察不到其存在。一旦某个时间节点或者某个事假发生,各种有害的思想、论点、态度就会寄生于网络舆情中,在短时间里面完成思想和观点上的聚结,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作用力量,甚至发展成为现实治理的掣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阻隔有害的信息内容,实现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这仍将是相关部门长期的挑战和任务。
4.民众对舆情事件关注出现下降趋势
传统媒体中存在“烂尾新闻”这一概念,指的是那些地方处理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同样,网络舆情中存在类似的现象,民众对舆情事件关注度现下降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两个方面的原因:网络空间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各类舆情事件,而网民对各类舆情事件的关注的精力有限,难以避免的出现“散光现象”;即使是重大舆情事件在网络环境中其“轰动”效应持续时间也是有限的。需要注意的是,民众对舆情事件关注度下降,并不等于公众不关心舆情事件的最终结果。这因为如此,某些舆情事件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又被挖掘出来成为新的舆情事件。因此,民众对舆情事件关注度现下降趋势,并不是真正的下降,只是民众注意力暂时性的转移。如果不解决其背后的问题,相关舆情事件的危害仍然将会存在。(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2016年第一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信息安全》杂志公众号:chinainfosec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