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6
浏览次数:32
今天的推送是《新闻研究导刊》的一篇关于“迭代新闻”的文章,后台有同学提到了这个概念,这篇论文的结合迭代新闻语境,对如何把握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周廷勇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2014-02-28 “迭代”是一种不断用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的过程。随着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原有的一次成型、权威证实的新闻报道,被多次递推、旧貌新颜的“迭代式新闻”取代。报道者几乎不做任何核实,就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核实先报道一个“似是而非的存在”,再“边施工边设计”完成一个“不完美的成果物”。这种“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比“发布正确的消息”更重要的取向,极易将“点”上的问题炒成“面”上的问题,甚至出现正面舆论被负面舆论绑架的“一边倒”。 迭代式新闻:没有最夸张,只有更夸张 社交媒体平台没有编辑,也不重视确认事实。网民在发帖或转发时,根本不会对真实性进行核实,甚至都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在传播谎言。而一些市场化媒体为了经济效益和所谓的影响力,也青睐于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迭代式新闻生产方式。 迭代式新闻流程。迭代式新闻跳出了严肃新闻生产的固有历程,而是让新闻生产更加碎片化、现场化、动态化、情绪化与炒作化。报道者作为第三方的理性已被改写为推动新闻走向的主导者与参与者。由此带来媒体从业人员的角色冲突、专业素养下滑,媒体的信用和权威被逐渐侵蚀,新闻生产由“先瞄准再开枪”的一次成型,变为“先开枪再瞄准”的多次震荡。一是第一时间播发未经权威证实的谣言、半真半假的消息、夸张的概念和劣质的新闻报道;二是指望别人来指出错误,送上最新消息;三是等待信息源主动联系;四是网民盲从,铺天盖地转发无意义的信息,进行无厘头围观;五是发布可补充的后续信息;六是媒体或法人微博卷入,市场化媒体跟进;七是网站转载再次传播,境外媒体关注,新闻跟帖与微博评论持续发酵;八是权威媒体定性平息或热点迁引、自然冷却。在互联网上,传统的“多次重复博弈、一次发布建立信任与合作”模式,已转换为“多次并发、多次博弈建立信任与合作”模式。 迭代式新闻推手。网络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它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而顶级的推手们总能从简单的事件里嗅出商机和唾手可得的利益,而意见大V或成网络推手急先锋。尼尔森报告显示,社交网络上特别活跃的用户参政热情比一般人高出26个百分点,对现实世界的时事政治也更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主要是以下人群:一是媒体记者。出现媒体记者实名举报前台化、参与维权行动化现象;二是公民记者。掀起了“不雅视频”等一波接一波的舆论事件;三是极少数律师。通过庭审直播、微访谈、集体研讨、微博约辩等手法,施加舆论压力,影响案件审判结果;四是爆料者。上海法官集体嫖妓爆料人陈某,曾用秘拍器材持续取证一年;五是网络公关公司。在前几年深度参与企业之间商业竞争的同时,近来,出现了网络公关公司参与上访维权、司法案件的苗头;六是网络名人与公共知识分子。利用已有粉丝资源,参与NGO公益活动与环境保护,牵引舆论走向,制造网上争论;七是法人微博、市场化媒体与商业网站。通过求证式、测试式、独家式报道起底,专题集纳,多屏互动,形成舆论声浪。 迭代式新闻基因。网络媒体的运行很多时候不是发掘真相的过程,而是一个情绪宣泄的过程。立场先于真相,标签重于事实,炒作成为常态。一是写手自我寻租。写手通常会寻找一个有利可图的话题,出于个人或意识形态的动机来展开这个话题,他们有能力在人们还来不及核实事情的真假时,迅速将它们扩散渗透,使之在公众的认知里扎根。二是点击量、发行量渴求。互联网与部分媒体信仰另一个上帝,它的名字叫点击量与发行量。点击量与发行量关乎其生死,因为它能带来广告收入和影响力。三是网络暴力蔓延。社会转型阵痛,网民从“乌合之众”转化为“智慧暴民”,蛊惑并释放压抑着的社会暴戾情绪。四是权威部门公信力下降。 更正消息,只是一个传说 迭代式新闻语境下,最大的问题在于,错误的信息永远得不到更正。公众记住了第一眼看见的新闻,后面的补救则无法在他们脑海中形成影响。而迭代式新闻推崇者所鼓吹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快速自我净化功能或成传说。其严重地违背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客观规律,危害了当事人的声誉,很容易误导企业与大众行为,加剧了“不对称效应”的形成,使得新闻的生产成本低廉,但阅读成本与社会成本却无比高昂。 网络与部分媒体纵容“退化仪式”。迭代式新闻通过网民爆料、跟帖转发、人肉搜索、现场围观和舆论声援、传统媒体卷入等形式,纵容了仇官仇富心态,强化了 “退化仪式”的形成:从群众中选出一名成员,然后大家一同对其进行谴责,降低其社会地位或将他从集体中驱逐出去。目的在于通过剥夺其尊严,集体性地宣泄愤怒。最后,这个名誉扫地的人,就“不再是我们中的一员了”,关于他的一切都会被毁掉、重写。今天,网络和部分媒体的操盘手们,有着更快的反应速率、更短的出版发行周期、更丰富的媒体呈现方式、更多的市场投资意愿、更强的执行力、更低的成本压力、更符合用户的产品设计、更为强大的传播渠道,且有更深刻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并能迅速将其商业变现的措施,成了退化仪式的代表。 网民“沉迷性功能紊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克尔教授指出:“当计算机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伙伴时,人类行为就大大改善了。”网民离不开网络,放不下手机,深度沉迷于网络与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悬浮空间,总是错误地把媒体间的喧嚣忙碌带入真实生活,其所见所闻所想都被部分媒体的内容替代了。加之陌生人之间快速流动、变幻的交往常态化,以及偶遇式交往的多样化与网络维权的兴奋化,正突破了交往的“连接瓶颈”、“聚合瓶颈”、“体验瓶颈”和“信任瓶颈”,以社交网络的底层技术(人机交互和人际交往)为支撑、以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为示范,网民自我思辨能力大为降低,他们更关心消息的“速度”和“热度”,而非“深度”与“精度”。 社会固化“认知刚性”。人类“首先相信,然后再评估”的“ 认知刚性”,加上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不对称,很难及时纠正先入为主的错误信息,之后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会下意识地被加工成为符合之前构建的认知框架,并成为捍卫前一解释的论据。密歇根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更正往往会失败。”研究人员向实验参与者提供了一则假新闻,再把一则更正消息放在原始新闻下面,让其中一半的参与者看。接着,研究人员要求所有参与者评价新闻中的观点。结果,那些看到更正消息的参与者比那些没有看到的更容易相信那则假的新闻,也比其他人更坚信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更正消息不但没有改正原来的错误,反而巩固了原来的错误认知。 让新闻打上“权威”的烙印 迭代式新闻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的目标或结果而不管信息是否真实、价值是否正向、手段是否合理。要反对这种做法,光有怀疑是不够的,这甚至无法成为改变事情的一个起点。在这样的舆论语境中,唯有全程参与,主动宣传,正确引导,与狼共舞,让新闻打上“权威”的烙印,才能先声夺人,抢占话语权。 贵在早,贵在快,防止舆论“一边倒”。互联网大大释放了“个体的人”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突出表现在人与人的交易、交往、交流中,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汇聚,似乎在触碰、阐发、呼唤着新的结构法则和解释框架。这种新的结构、框架,更多以“自组织”、“共生演化”、“涌现”的方式,呈现出复杂性与多变性等诸多特点。微博等社交化媒体更让新闻进入“秒时代”、“泛互动”、“强关联”,稍有不慎,就会加剧“谎言说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的不对称效应。唯有以快制快,见招拆招,做到早谋划、早发现、快发布、快处置,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对于重要政策、重大信息的发布,做到早谋划。 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与政策解读机制。用旧瓶装新酒式的信息发布,不光不能主导舆论,反而会被负面舆论所捆绑。要主动加强议程设置,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与政策解读机制。发挥中央主流媒体、主要新闻网站主渠道作用、专家学者主讲人作用、市场化媒体与商业网站同盟军作用、意见大V牵引作用。变一次发布为多次发布,一个平台发布为多平台融合发布,一次性解读与连续性解读,增加发声的频率和幅度,全力压缩谎言和负面舆论空间。形成第一落点(中央主流媒体与重点新闻网站)高,第二落点(专家学者解读、市场化媒体跟进与商业网站集成)精,第三落点(意见领袖跟进与微博评论平衡)巧的集成效应。并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对重要政策进行微调,让重要政策能适应世情、国情、民情、实情、舆情变化,真正成为利民、惠民的好政策。 用市场经济所接受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国民经济。舆论引导要在注意研究和深入理解市场预期、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好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积极优化网络舆论生态。要遵循平等性规律,努力增加官民舆论场与新老媒体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既要注重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性,又要注意各种介质的平衡运用。要加快政务微博、微信建设,主动搭建民意疏导的最短路径,及时打捞沉默的声音。要遵循竞争性规律,努力提升权威舆论公信力。既要发挥信息主阵地优势,做好重大事件、重要事件、重大政策的发布,又要发挥权威管道作用,做好释疑解惑、热点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工作。要尊重法制性规律,努力提升依法管理水平。标题:《防止“不对称效应”误导舆论——迭代式新闻语境下把握和掌控舆论的思考》
Copyright © 2022 北京舆情大数据服务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