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7
浏览次数:21
(一)概念 舆情报告是以梳理舆情为主题的报告文本,在对舆论场各种声音进行筛选、研判、精练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对舆情的特点、规律和趋势等进行分析,并对舆情产生的原因和反映的深层次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建议,为舆情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由于具备提供信息、建言献策等作用,广义上的舆情报告也包括内参、领导决策信息等。具体而言,舆情报告需具备以下两大特点: 1. 符合客观真实、实事求是 舆情报告是以舆情为依据的,即报告中所有的观点和结论均有大量资料作为依据,观点能概括资料,资料也能说明观点,二者相互统一。 这些资料须真实可靠,不能为不确定、非正式渠道来源的信息。相关资料、观点等内容的呈现,则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出现要件残缺、轻重不分或语焉不详等情况。 舆情报告不能因不进行公开发表、仅供内部参考使用,就“乱发挥”“错位”,更不允许夹杂反动、负面情绪的不良倾向言论。 2. 坚持需求导向、实用第一 舆情报告既可针对某一事件,也能围绕某一时间段,又或者聚焦某一地域,由于需求以及与其相应的舆情信息不同,其框架结构、格式形式可灵活变化、达权通变。 当然,量体裁衣的背后是实用第一。 撰写舆情报告的初衷,若为检查当事人舆情回应的能力,那么舆情报告就需对舆情当事人面对的舆论环境、舆情回应内容、舆情回应策略等进行分析;若是针对危机事件的舆情报告,给出的应对建议则需具有实操性,否则其参考价值无疑会大大缩水。 (二)意义 舆情报告在整个舆情事件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意义: 1. 收集、呈现舆情反馈,展现最新动态 当前,社会舆论呈现多元且复杂的状况,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或热点个案中,舆情往往会随着官方介入、当事人发声、媒体跟进、意见人士追问等情况而不断变化。决策者通过舆情报告可将舆情走势、倾向、观点等内容摆上案头,更加直观地了解舆情动态、抓住舆论“痛点”,为接下来的舆情决策奠定基础。 例如综合收集网络新闻、报纸、杂志、电视台、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平台上的相关数据,可绘制走势图,了解目前舆情发展所处的阶段、判断舆论关注度是高还是低。 抓取大量评论文本,采用分层抽样等方法,则可分析出舆论的总体倾向性及其相关占比,通过饼状图、柱形图等,一目了然地展现舆情性质,即正面舆情占主导或负面舆情比较多或建设性意见迸发等。 2.提供第三方中立性参考,辅助舆情决策 新媒体时代,网络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言论表达渠道,各类社会问题在网络语境中更加突出。人声鼎沸的情况下,舆论一旦走偏,也经常给社会治理和企业品牌管理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舆情报告除了信息汇集和提炼,可基于舆情信息处理,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形成具有决策参考性的内容,以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例如应对危机个案时,舆情报告对舆情处置的得失进行阶段性的点评总结,在给涉事主体造成压力的同时,也可以改变其认为舆论可控的错误认识,走出眼高手低的实务困境,以端正的态度、得当的措施和灵活的方法,迅速调整策略,沉着冷静地应对舆情。 同时,若宣传动员工作引入舆情机制,即从国内媒体、普通网民、意见人士(也称“意见领袖”)等维度搜集反馈,进行传播热度、舆论拐点和意见倾向性等内容的分析,则可形成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的报告,助力议程设置的优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强等。 3. 推动与舆论良性互动,提升现代化管治水平 关于舆情报告有无“终极目标”的问题,有一个参考答案值得思索——改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针对具备一定舆情素养的对象提供的舆情报告,分析要求也不再仅仅停留于“个案”,而是需要在报告中体现和反映出,能够从深层修复政府公信和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在社会治理层面起到防范“舆情搭车”现象、从企业管理方面起到防范“品牌塌方”现象的治本之策。 简单来说,分析和建议要“治标且治本”。“去粗方能存精”,舆情报告不再仅仅满足于第一个角色定位——个案舆情参考决策,而是向舆情分析的纵深化发展,借力大数据分析和融媒体传播评估,对社会治理现代化、企业品牌形象建设,不仅谋势,更要谋策。 每个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往往伴随着高效率工具的产生,舆情行业也不例外。 如何更及时收到舆情趋势的动态反馈? 如何综合全网范围舆情信息进行完整全面的分析? 人工精力不足如何解决? ...... 以上这些问题完全可借助“舆情监测系统”进行人工辅助,企业可选识微科技、清博等,政务单位可选蚁坊软件、智慧星光等,都是口碑不错的舆情服务商。 了解最新舆情知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免费体验舆情监测服务
Copyright © 2022 北京舆情大数据服务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