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北京舆情监测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官网!

致力于网络舆情监测

Committed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010-80700019

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案例展示

【新闻文化论坛】略论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3-01-04

浏览次数:21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由于在校园,良莠不齐的信息一旦疏于管理,将直接混淆大学生视听、影响大学生生活。而思想观念、政治素养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正值思想感性活跃、热衷自我表达的成长阶段,易受负面舆情信息的感染和煽动。高校是培养祖国优秀青年的主阵地,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完善的高校网络教育管理体系与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美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保驾护航。

一、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特征
(一)我国网络舆情载体普遍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与交互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载体可谓层出不穷,大到微博、微信、各大官方网站,小至某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的评论区,都可以成为广大网民参与社会事务、发表自己意见的平台。网络舆情载体本身具有的匿名性将大部分网民处于匿名制的“保护”之中,再加上舆情载体本身继承了网络不受时间、空间所约束的相对自由特质,不仅增加了网民发言的自由度,使网民可以不受真实身份限制进行个性化表达,也为各色各样、形色各异的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声音提供了容纳场所。同时,网络信息在规模庞大的网络用户的超越时间、空间、媒介的传播与分享中于不同舆情载体中不断交流交互,使得网络舆情载体具有交互性,这意味着当舆情爆点出现,其将呈星火燎原之势在网络空间火速扩散、甚至产生聚合放大效应。
(二)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具有集体性、个性化与情绪化特征
第一,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具有集体性。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以大学生为主,年龄相近、生活场景相似的大学生对彼此经历事件或表达观点更能感同身受,这使高校舆情观点极易迅速引起广泛共鸣。网络的开放性与跨时空性为众多网民的短时集结提供了可能性,一旦有舆情爆点,即吸引大学生网民注意力的事件爆发,青年大学生就能在同质群体共鸣心理或者好奇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迅速集合形成“围观”集体,从而形成庞大的舆情互动。
第二,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具有个性化特征。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与互联网同生同长,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亦通过自身互动和反馈塑造新的信息。大学生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主观判断,对所接触的各种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和个性化理解分析,形成了个体主观性鲜明的判断标准和评价结论。
第三,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具有情绪化特征。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感性活跃、热衷自我表达、拥有强烈道德使命感的成长阶段,尽管很多时候其与舆情事件本身只是有着间接相关性,但其仍带着青年强烈情绪加入舆情事件的讨论者、围观者行列之中。而舆情本身带有喜悦、哀伤、愤怒等强烈感情色彩,且舆情网络信息多呈局部化和碎片化易造成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不对等,加上大学生因阅历尚浅、经验不足易受负面信息的感染和煽动,极易在高校网络舆情中表现出情绪波动甚至过激的情绪化特征。
(三)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与变异性
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关注内容覆盖面广,涵盖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国家政策政治热点等宏观层面,还是校园生活细枝末节等微观层面,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网民积极关注和踊跃参与的话题,都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论聚焦点。高校网络舆情内容除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还具有变异性。一方面,在舆情传播发酵的过程中,舆情内容可能受口耳相传或是文字使用不同影响而发生语义变异,如情感平化、舆情淡化,或情感激化、舆情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挖掘深入的细节或事实补充,舆情内容可能受反向证据浮现或更多具象内容补充而发生内容变异,如舆情深化演化、舆情反转。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存在问题
(一)舆情监测与应对的认知层面
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中,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特点特征及舆情监测应对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不良舆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以致当前有些教育管理部门仍处于回避问题或封堵信息的思维模式、认为舆情必遵循“发生、发展、扩散、衰减”的规律而不必应对危机只需待其自然死亡即可,这造成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应对虽然在技术层面已经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不断进化,但管理层面仍处于保守态势。一旦管理观念无法适应网络舆情发展形势与管理需要,落后消极的舆情监测与应对认知将进一步激化舆情危机。
(二)舆情监测与应对的能力层面
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能力总体偏弱。由于缺乏综合高效的舆情监测分析平台和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只能进行舆情危机爆发后的处理。而在错失将危机扼杀于摇篮之中的最佳时机后,舆情危机的应对就显得仓促许多,主要采取围追堵截的应对方式,要么落地查人、要么直接删帖,治标不治本的被动处理方式极易引发更多的不满与质疑,从而导致舆情危机进一步升级。

三、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教育管理体系
在新时代,我国各地区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第一,设立专门的高校舆情管理组织。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治理是一项大工程,除了需要对动态校园网络空间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与研判,还涉及到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思想动态的引导。因此需要设立专门性、多部门多层次的管理组织体系,实现网络舆情的专门管理;第二,建设专业的高校舆情处理团队。科学的舆情处理,不仅要运用网络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测与导控,而且要对舆情主体即大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和积极教育。这就要求高校舆情处理团队具备极高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不仅要精通网络技术,而且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有效地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管理;第三,建立科学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管理部门可以对舆情发展演变进行预判、提前探测潜在风险与危机征兆,从而做好舆情危机处理的准备、甚至在舆情危机造成可感知损失之前就将其化解。管理人员在日常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中发现异常之时即发出报警信号,有利于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对学生异常思想和行为进行重点关注与持续追踪、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及时解决高校舆情危机的蔓延和扩散。
(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实现积极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高校网络舆情不是犹如洪水猛兽的“敌情”,而是真实的“民情”,是大学生各种思想行为的实时动态反映。网络舆情的泛滥异化与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思想及行为价值观念尚不成熟,也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弱化的问题。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除了进行舆情监测导控和舆情危机应对的“治标”,还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治本”。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两课”教学、学生管理、党团建设等组成,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可以从这些环节展开;另一方面,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渗透入学生的专业课堂,在春风化雨式的知识教育中进行熏陶、浸润和警醒。
(三)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教育的生活化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还要体现在高校学生生活的细节中。在常规的课程之外,各个学院还可以开设相关讲座如思想教育讲座、舆情法治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契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思想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高校还可以将舆情管理引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通过校园网络议题的建构和网络对话的互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与获取的主要途径,校园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思想文化的聚集地和传播地,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其特点,重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建设与发展,完善校园网络教育管理体系,并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态势,营造和谐美好校园。
本文作者 | 崔毅 郭守运内容排版 | 马凌

推荐阅读

【封面故事】低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首届“低碳生活、绿色发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

【封面故事】聚焦阡陌 寻美而行——全国晚报总编“乡村振兴德州行”活动巡礼及思考

【新闻速递】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1年度新闻出版单位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

声明:本文内容为新闻文化建设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新闻文化建设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名称|新闻文化建设

联系邮箱|xwwhjstg@163.com

线索及合作:010-67729688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