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北京舆情监测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官网!

致力于网络舆情监测

Committed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010-80700019

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案例展示

大学生为什么需要这门课?

发布时间:2023-01-05

浏览次数:24

近期,“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在社交媒体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大学生真的需要这门课”是什么课?在广泛的需求背后,又反映了什么问题?大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开设这样的课程呢?

全文4792字,阅读约需8分钟

近日,一则“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感慨自己未来就要进入社会,但对一些必备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却不够了解。建议大学应该开设一门课程,教教大家如何租房、交社保、开银行账户等实用的生活事务。话题阅读量达到了5.6亿,话题讨论4.3万次(见图1)。

图1 “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话题(图源:新浪微博)

有网友表示,作为一个即将开始实习的成年人,连三方协议、劳动合同都一无所知,宁愿现在花点钱去学,也不愿出社会被毒打。还有人表示,很多东西都是进入社会后一下子逼迫自己去学的,走了不少弯路。大四的时候有一门就业指导课,但基本都在讲职业规划什么的,这些常识类的知识没学到。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些东西不需要开课,租房社保每年都在变,现在教可能过两年就改变了。还有网友表示,大学中有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是自学能力,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教。

热搜背后的现实: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用型常识的欠缺

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需求与呼声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常用知识与经验的匮乏。劳动合同该怎么看?异地求职如何看房租房?社保公积金怎么用?这些成年人在社会生活、职场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即将初入社会的“职场小白”来说,却是没有认真了解过与经历过的事情。这方面常识的欠缺很容易让他们在步入社会过程中多走一些弯路,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踩雷”。有大学生表示,在即将毕业之际不了解三方协议的具体用途,而且看起来在就业方面没有什么帮助,再加上听到大学期间熟悉的学长和学姐都说这份协议没用,因此就不重视它的存在,随大流盲目签订,从而丢掉了应届生的身份。

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对于常用的就业法律知识、金融常识等关注度与重视程度不高,也知之甚少。因此不少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弱,在求职、择业、就业过程中,可能遭遇择业歧视、就业欺诈、三方违约、劳动用工等风险,再加上缺乏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的了解,往往处于弱势与被动的地位。

此外,租房生活是大部分当代毕业生进入社会过渡时期的选择。在实习以及工作中,由于对租房的攻略了解不足,大学生在租房过程中也有上当受骗的现象。贝壳研究院调查,2022 年毕业生租房前最担心的问题是“被黑中介、二房东欺骗”,占比高达41.83%(见图2)。有媒体采访了多位需要租房的毕业生,他们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临时加价、哄骗签超出租期的合同、支付双倍违约金等。多数人表示,租房好比一场历练,“吃一堑长一智”,而如果掌握相关的知识,或许就能“避坑”。

图2 毕业生租房前最担心问题统计(图源:网络)

由于对金融知识的缺乏,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的新闻也层出不穷。例如,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担心征信的心理,冒充网贷平台的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的身份信息被盗用并已注册网贷账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很多大学生一听到“贷款”“信用”这些词就感到紧张,从而陷入诈骗陷阱中。“网络诱导投资、赌博诈骗”“注销校园贷”“网购刷单”“信用卡、网贷套现”是大学生遭遇最多的诈骗场景。2021年1月,腾讯教育-麦可思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数据显示,33.5%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如何区分校园贷的渠道是否正规。此外,据《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2021年)显示,47.4%的受访大学生称自己或同学曾遭遇过诈骗,其中,约两成金钱损失在5000元以上。甚至有部分大学生曾多次遭遇金融诈骗。此外,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并未能有效规避诈骗风险,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遭遇诈骗的比例分别为46%、60%、59%,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如今,这一现象也逐渐被社会关注。在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琛表示,建议对大学生开展金融知识和金融管理的普及教育。话题“建议对大学生开展金融知识教育”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见图3),引发广泛关注。

图3 “建议对大学生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微博话题(图源:网络)

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实用类课程

有部分网友认为,这类生活应用类知识即使重要,也不应该由高校来普及。国家为了建设高校,付出了很多人力、财力,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知识,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这类社会实用类课程的开设会浪费国家资源。况且,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社会常识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资料,可以通过自学或百度一下可以完成,或者“摸着石头过河”“多吃几次亏就有经验了”。另一方面,有大学生表示,虽然也在找工作过程中搜索一些就业法律常识以及租房的相关攻略,但感觉很碎片化,再加上有些信息很抽象,不清楚实际的应用场景,不能满足自己在实际找工作的一些需求。

关于大学要不要开设实用类课程的争论已经不是第一次。之前,关于大学要不要开恋爱课就引发过舆论的广泛关注。其实,在大学的授课教育中,理论与实用课程并不冲突。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识的增加之外,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树立正确人生观、成才观、择业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同样总要。大学是学生转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大学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光要考虑到专业学科与社会需求的接洽,在通识教育中也应加强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通过选修课、社会实践课等方式,让学生提前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生存攻略以及技能,使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现实,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见图4)。其实,恋爱课程的开设可能不会提供一个恋爱的标准法则,但对于大学生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都有裨益。教育学者熊丙奇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恋爱课”只是为了学恋爱技巧的观点纯属误解;学校开设“恋爱课”就是鼓励学生谈恋爱的论调,也是想当然。大学开设“恋爱课”,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只是内容之一,还包括大学生的恋爱观、恋爱心理问题,性道德与自我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对大学生如何更好地自我完善,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图4 教育部分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图源:网络)

近年来,高校开设各种各样的实用性课程,例如口哨艺术课、宠物驯养课、减肥瘦身课、恋爱养成课、烹饪课、种地课……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大学课程只传授理论知识的刻板印象。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增设了《家常菜》公选课,教授基础的烹饪理论知识和家常菜肴、面食、点心的烹饪实践;武汉大学的“恋爱心理学”课也一度“火爆”,教室里台阶、过道上都是人,甚至教室的窗台上、窗外都“挂”满了学生(见图5)。此外,广州大学开设的生死学选修课走红,课程中关于生死的理性讲述吸引了学生蜂拥报名;广发基金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分别开设的选修课《公募基金市场发展与创新》开班仪式暨《财商修炼第一课》上,热情涌入的大学生,把教室挤了个满满当当......此外还有不少大学生呼吁设置职业规划课,性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等。

图5 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课火爆(图源:网络)

增加社会常识素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在大学期间,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关注专业课知识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多关注、了解社会生活常识以及社会热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各种知识。例如慕课中就有一些关于生活中的保障类的课程(见图6),通过系统的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对生活中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图6 慕课中关于生活保障类课程(图源:慕课)

此外,也要拉近自身与真实社会的距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多感知社会,多实践,主动学习必要的技能。正如有网友所说“多帮父母跑几次腿就有经验了”。大学生还要充分利用好身边资源,及时向有资历的老师、师哥师姐请教遇到的社会问题。在求职或工作中遇到不合理的待遇等问题,也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们对社会实用型课程的需求,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希望掌握人生更多主动性,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但不少同学反映,学校开设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实质性需求。据媒体报道,目前,高校已普遍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仍未得到广泛认知,不少学校就业指导局限于教学生如何制作简历、签署就业协议等具体事务,存在着过程不连续、内容不合理、形式不丰富等问题。
这反映出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可能出现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人才需求,创新课程改革,有针对性的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对学生的必备社会知识普及以及心理价值观的教育,并在课程设计、师资配置等问题上做足功课,让课程变成一门真正“有用的课”,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防范风险意识。此外,高校需形成课程设置指导的长效机制。例如,就业指导课程往往开设在大四,指导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应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自我评价、预设目标、学年规划等内容。而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应围绕常见的就业法律常识以及在未来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工作技能进行普及和培训。加强司法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行业、用人单位等行业与高校的互动合作也很有必要。通过开设讲座、宣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助力学生对社会生活常识有进一步的了解。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已毕业的校友以分享会、交流会的方式为在校同学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举办相关活动,例如举办就业创业知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相关的金融宣传月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进而普及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华声在线 生活事务这门课,大学教育可以有

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是个什么课?

中国网财经 聚焦大学生校园欺诈 新浪数科发布《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
潇湘晨报 毕业季来临毕业生租房最怕这些
新京报 加强高校“恋爱教育”,也是大学生成长“刚需”
教育信息速递 教育部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引发关注,一堂课能否承受爱的重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联系gjyqjc@126.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gjyqjc@126.com

编辑排版 | 岳梦怡 巴毅然  

校对审核 | 赵莹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的使命是“以舆情监测研判高教问题、以传播力量撬动高教变革”,远景是“成为最具公信力的高教智库”,自主研发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技术系统,包括高教舆情监测数据库系统和高教舆情监测专题系统,全天候24小时全自动实时监测高教舆情信息,为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唯一投稿邮箱:

gjyqjc@126.com

中国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网地址:

https://gaojiao.cuc.edu.cn

微博: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