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5
浏览次数:24
近期,“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在社交媒体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大学生真的需要这门课”是什么课?在广泛的需求背后,又反映了什么问题?大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开设这样的课程呢? 全文4792字,阅读约需8分钟 近日,一则“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感慨自己未来就要进入社会,但对一些必备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却不够了解。建议大学应该开设一门课程,教教大家如何租房、交社保、开银行账户等实用的生活事务。话题阅读量达到了5.6亿,话题讨论4.3万次(见图1)。 图1 “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话题(图源:新浪微博) 热搜背后的现实: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用型常识的欠缺 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需求与呼声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常用知识与经验的匮乏。劳动合同该怎么看?异地求职如何看房租房?社保公积金怎么用?这些成年人在社会生活、职场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即将初入社会的“职场小白”来说,却是没有认真了解过与经历过的事情。这方面常识的欠缺很容易让他们在步入社会过程中多走一些弯路,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踩雷”。有大学生表示,在即将毕业之际不了解三方协议的具体用途,而且看起来在就业方面没有什么帮助,再加上听到大学期间熟悉的学长和学姐都说这份协议没用,因此就不重视它的存在,随大流盲目签订,从而丢掉了应届生的身份。 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对于常用的就业法律知识、金融常识等关注度与重视程度不高,也知之甚少。因此不少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弱,在求职、择业、就业过程中,可能遭遇择业歧视、就业欺诈、三方违约、劳动用工等风险,再加上缺乏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的了解,往往处于弱势与被动的地位。 此外,租房生活是大部分当代毕业生进入社会过渡时期的选择。在实习以及工作中,由于对租房的攻略了解不足,大学生在租房过程中也有上当受骗的现象。贝壳研究院调查,2022 年毕业生租房前最担心的问题是“被黑中介、二房东欺骗”,占比高达41.83%(见图2)。有媒体采访了多位需要租房的毕业生,他们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临时加价、哄骗签超出租期的合同、支付双倍违约金等。多数人表示,租房好比一场历练,“吃一堑长一智”,而如果掌握相关的知识,或许就能“避坑”。 图2 毕业生租房前最担心问题统计(图源:网络) 由于对金融知识的缺乏,大学生遭遇金融诈骗的新闻也层出不穷。例如,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担心征信的心理,冒充网贷平台的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的身份信息被盗用并已注册网贷账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很多大学生一听到“贷款”“信用”这些词就感到紧张,从而陷入诈骗陷阱中。“网络诱导投资、赌博诈骗”“注销校园贷”“网购刷单”“信用卡、网贷套现”是大学生遭遇最多的诈骗场景。2021年1月,腾讯教育-麦可思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数据显示,33.5%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如何区分校园贷的渠道是否正规。此外,据《大学生金融反欺诈调研报告》(2021年)显示,47.4%的受访大学生称自己或同学曾遭遇过诈骗,其中,约两成金钱损失在5000元以上。甚至有部分大学生曾多次遭遇金融诈骗。此外,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并未能有效规避诈骗风险,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遭遇诈骗的比例分别为46%、60%、59%,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如今,这一现象也逐渐被社会关注。在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琛表示,建议对大学生开展金融知识和金融管理的普及教育。话题“建议对大学生开展金融知识教育”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见图3),引发广泛关注。 图3 “建议对大学生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微博话题(图源:网络) 高校是否有必要开设实用类课程 有部分网友认为,这类生活应用类知识即使重要,也不应该由高校来普及。国家为了建设高校,付出了很多人力、财力,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知识,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这类社会实用类课程的开设会浪费国家资源。况且,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社会常识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资料,可以通过自学或百度一下可以完成,或者“摸着石头过河”“多吃几次亏就有经验了”。另一方面,有大学生表示,虽然也在找工作过程中搜索一些就业法律常识以及租房的相关攻略,但感觉很碎片化,再加上有些信息很抽象,不清楚实际的应用场景,不能满足自己在实际找工作的一些需求。 关于大学要不要开设实用类课程的争论已经不是第一次。之前,关于大学要不要开恋爱课就引发过舆论的广泛关注。其实,在大学的授课教育中,理论与实用课程并不冲突。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识的增加之外,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树立正确人生观、成才观、择业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同样总要。大学是学生转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大学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光要考虑到专业学科与社会需求的接洽,在通识教育中也应加强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通过选修课、社会实践课等方式,让学生提前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生存攻略以及技能,使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现实,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见图4)。其实,恋爱课程的开设可能不会提供一个恋爱的标准法则,但对于大学生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培养健全的人格、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都有裨益。教育学者熊丙奇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恋爱课”只是为了学恋爱技巧的观点纯属误解;学校开设“恋爱课”就是鼓励学生谈恋爱的论调,也是想当然。大学开设“恋爱课”,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只是内容之一,还包括大学生的恋爱观、恋爱心理问题,性道德与自我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对大学生如何更好地自我完善,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图4 教育部分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图源:网络) 图5 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课火爆(图源:网络) 增加社会常识素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图6 慕课中关于生活保障类课程(图源:慕课) 参考文献: 华声在线 生活事务这门课,大学教育可以有 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是个什么课?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联系gjyqjc@126.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gjyqjc@126.com 编辑排版 | 岳梦怡 巴毅然 校对审核 | 赵莹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的使命是“以舆情监测研判高教问题、以传播力量撬动高教变革”,远景是“成为最具公信力的高教智库”,自主研发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技术系统,包括高教舆情监测数据库系统和高教舆情监测专题系统,全天候24小时全自动实时监测高教舆情信息,为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唯一投稿邮箱: gjyqjc@126.com 中国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网地址: https://gaojiao.cuc.edu.cn 微博: @高等教育传播与舆情监测实验室
Copyright © 2022 北京舆情大数据服务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