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9
浏览次数:22
大家好哇,看你们挺会夸的,我都有点飘了
是时候考虑选一个夸夸群群主,我们每天互相夸一夸
在公号看到一句整理专题的秘诀
转送给你们:“以专题为纲、知识为轴、热点为辅”
基础概念与特点
1、舆论的定义
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 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 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了许多独有的个性。
2、网络舆论的特点
①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虚拟性
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虚拟性,使得网民可以在网络世界里更加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 的想法、意见和情绪,但同时也会导致网络舆论的失真、盲目和非理性。
②网络舆论传播的即时性与开放性
网络媒体几乎是更新速度最快的媒体,能时时跟进事件的最新动态、发布对事件的最 新评论;而网络本身的开放性,打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由于网络舆论的及时性和 开放性,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舆论的狂风暴雨。
③网络舆论信息的海量性与分散性
互联网在空间容量上所具有的巨大储存功能使网络舆论不会受版面和时段限制,网络 舆论信息的海量性与分散性无疑会给网民甄别信息真伪、网络信息的监管以及网络舆 论的引导带来诸多困难。
④网络舆论的多元性与互动性
网民是由拥有不同的信念、价值体系的人群组成,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自由与开 放,就为网络舆论的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信仰找到了立足之 地。
⑤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信息的“多”与“杂”会使部分网民失去判断力,甚至无所适从,他们会强烈地 依赖权威意见,而“意见领袖”正是网络舆论形成中的权威。
3、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指一定政党、组织、群体、个人针对特定社会舆 情,依据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设置议题并进行议题互动,引导公众达成社会共识, 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社会信念、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舆论引导由政府、 媒体和公众三者共同作用,具有三个维度:利用传播规律,形成舆论的主导意见流;发挥舆论的正面价值导向,抑制负面效应;发挥舆论在公众社会心理与思想意识之间 的中介作用,让引导内容内化为被引导者思想认知的一部分
4、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媒体及公众借助舆论的独特力量,促使整个社会沿着法制和社会生 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一方面,媒体通过报道、评论等方 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社会以及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另一方面,公众借助新 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来反映他们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 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代表公众意志对社会现实做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典型案例如 鸿茅药酒案、《焦点访谈》等。舆论监督可以看成是司法、立法、行政以外的“第四 权力”。
新闻媒体的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应坚持五条原则:
第一,责任原则,严把选题关,开掘真相,强化舆论引导和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现实原则,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脚踏实地;
第三,专业原则,坚持新闻专业化操作,注重客观平衡,用证据报道;
第四,积极原则,报道动机、效果都应积极;
第五,干净原则,新闻采编人员要遵纪守法,严守新闻职业道德。
5、新闻、舆论、宣传的关系
区别
1.构成不同:新闻重事实、信息、沟通;宣传重形式、观点、操纵;舆论的构成更为复杂多元,它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2.呈现方式不同:新闻多以文字、视频报道等方式呈现,内容详实;宣传可以是画册、横幅等,言简意赅;舆论因其本身没有目的性,呈现方式更为灵活,可以表现为点赞、评论、示威游行等。
3.时效性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效性强;宣传可以有短期宣传与长期宣传,在时效性上不一定要求接近性;舆论在时效性是多变的,可能稍纵即逝也可能长期存在。
联系
1.本质相同:都是根据事实或者当下情况信息的流通与汇聚。
2.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影响人。
3.源头相同:没有无根据的新闻、宣传与舆论,三者都来源于事件。
6、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的关系
联系
1.方式相同:两者都是借助大众传播工具进行相关信息传播,并且一般都是大面积的重复传播。
2.传播对象相同:两者一般都是针对一定区域内的广大受众进行传播,具有广泛性。
3.相互促进:议程设置是舆论引导的前提,舆论引导强化了议程设置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区别
1.传播主体不同:议程设置的传播主体一般是大众媒介或社会精英,而舆论引导的主体一般是社会管理者, 即政府部门。
2.信息流动不同:议程设置一般遵循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是一种自传播状态,而舆论引导一般 会借助政治、经济等外部力量,进行强势传播。议程设置是隐性的,而舆论引导是显性的。
3.本质不同:议程设置是自觉主动的传播行为,而舆论引导是政府的公关行为。
4.效果和目的不同:议程设置着眼于认知层面,即告诉人们哪些事实需要被关注;而舆论引导着眼于态度和行为层面,即告诉人们对待特定事件的应该采取的态度和行为。
【补充】概念辨析
一、舆论
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二、舆情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三、区别
舆情不等同于舆论,舆情指的是潜在的或者显性的舆论的情势,通常可分为酝酿期、发展期、爆发期和衰退期。舆论是公开的公众意见,而舆情既包括了公开的公众意见,也包括了尚未公开的潜在的公众意见。
四、舆论与舆情的关系
①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
②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③舆情具有常态性表现,即在日积月累中体现出一种民意倾向,同时又会有爆发性表现,即通过某些特定事件集中体现出一种舆论。
④舆论的主体只能是公众,舆情即舆论的情况,是一种复杂的状态建构,体现了多重主体、利益和文化关系。
【补充】相关概念
舆论反转
1.内涵
某一类型的社会群体,受传统媒体与自媒体报道的某一特定的新闻事件的影响,跟随事件发展趋势,前后出现一次或者数次认知态度瞬间扭转的社会现象。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就叫做舆论反转。其本质是媒体与公众角色关系的巨大转变。
2.原因
1)新闻生产一味追求时效性
2)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公众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3)乱“贴标签”现象影响公众的理性判断
4)网络新媒体急功近利导致报道缺乏全面性
5)政府及官员反应慢,有公信力的声明缺失,导致真相滞后、谣言满天飞
3.影响
积极
1)不断刷新事件、逼近事实
2)体现受众对事实真相的呼唤、理性认识水平的提升
消极
1)损害社会信任机制
2)网络暴力伤害新闻当事人
3)破坏舆论生态,阻碍其他新闻传播
4.对策
1)培养公众理性思维、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2)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升媒体公信力
3)加强对网络信息发布的监管与虚假信息的打击
4)政府及官方主动及时发声,不失真、不失语
5.概念辨析:舆论反转VS反转新闻
关系:“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
区别:
1)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
2)舆论反转的范围和影响较大
舆论审判
1.内涵
舆论审判”在学界并没有非常明晰的概念,一般而言,“舆论审判”被认为是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的嬗变。孔德钦等人认为:“网络舆论审判主要指的是网民、网站或网络公关公司通过网络媒介对某些还未正式审判的社会性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和评判, 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 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对当事人造成重大伤害等影响和妨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
2.原因
1)社会根源: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
2)现实原因:司法公信力的流失
3)技术困境:网络赋权与群体极化
3.自媒体时代舆论审判的特点
1)事件及对象往往发生在民愤极大的刑事案件、官民对立、精英与草根矛盾、冲突等事件中。
2)采用煽情性语言
3)片面事实掩盖整体事实
4)易形成网络暴力
5)借助多种媒体联合作用形成单向度的传播旋涡
4.概念辨析:舆论审判VS媒介审判
关系:舆论审判是新媒体时代媒体审判的嬗变。
区别:
1)主体不同
2)审判的路径不同
3)表达立场不同
舆论倒逼
1.内涵
“舆论倒逼”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方、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方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做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做出相应的处理。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与自媒体时代密切相关。此类舆论不可能首发于受到严格控制的官媒;但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民意、民声、民心,因而“舆论倒逼”就有了不可低估的力量。所谓“舆论倒逼”的实质就是舆论的监督作用,它离不开自媒体发展大生态,并呈现由网络传播的特性衍生出的新特点。
2.原因
1)利益分配不均,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是问题根源
2)政治民主建设推进,多元文化并存环境是培植土壤
3)自媒体兴起、传统媒体推波助澜是形成条件
3.影响
积极
1)有利于民意汇集,促进社会冲突的妥善解决
2)有利于拓展影响,增强舆论监督的实际效能
3)有利于推进改革,促进民主建设的广泛实践
消极
1)网络舆情造势干涉公众正确判断
2)媒体舆论监督越位影响司法公正
3)网络行为不当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4.应对措施
1)坚持实行信息公开制度
2)正确认识"舆论倒逼"现象
3)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应该顺时而改
5.概念辨析:舆论倒逼VS舆论监督
关系:“舆论倒逼”的实质就是舆论的监督作用
舆论搭车
1.内涵
“舆论搭车”是指有突发事件进入公共空间,受到舆情关注,使人们在地域、身份、内容等方面产生相关联想,导致舆情内容延伸或目标发生转向,引发更多社会关注和讨论,并促使公权力介入问题的解决。
2.原因
1)舆情搭车是网民利益诉求对社会注意力渴望的结果
2)民意无处安放,争搭舆情“顺风车”
3.影响
积极
1)舆论合力促使原发舆情事件得到快速解决
2)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倒逼涉事部门关注民意
3)培育网民的主人翁精神,塑造舆情处置的社会参与机制。
消极
1)舆情搭车导致热点多发,焦点错位,造成舆情“次生灾害”
2)容易导致话题分散,真假难辨,舆论环境复杂化
3)舆情搭车会导致众声喧哗,真相难产,妨碍舆情处置效果
4.对策
1)要加强舆情预警机制建设
2)要加强媒体职业素养与主体责任建设
3)加强网络社会组织建设,引导网民自治
4)加强政务互动回应一体化建制,畅通民主表达渠道
5.概念辨析:舆论搭车VS新闻搭车
关系:新闻之所以能搭车,更本质的原因在于“舆情搭车”,可以说,“舆情搭车”才是根本,没有舆情的潜在诉求及表达压抑,就不可能出现“新闻搭车”现象。
区别:“新闻搭车”其实是一种间接的媒介事件的策划,舆论搭车的本质是民众诉求的宣泄。
舆论纠偏
1. 内涵
陈曦在其论文《舆论纠偏:媒介融合背景下舆论场的新思考》中初步给出的定义:“舆论纠偏”指各种舆论力量利用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弥补信息鸿沟、增加正确信息数量等方式,纠正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虚假、错误,消除或减少对这种偏差或错误带来的危害性影响的行为。
2. 概念辨析:舆论纠偏VS舆论反转
关系:许多舆论反转是由舆论纠偏引起的,舆论纠偏可以引发舆论反转
区别:舆论纠偏强调舆论主体的能动性,偏积极性;舆论反转强调舆论前后的不一致,利弊皆有。
舆论失焦
1.内涵
严利华等人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舆论失焦是指由于网络发展,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提升,事件中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
舆论绑架
1. 内涵
公众以具有威胁性、强制性、侮辱性的意见或话语,要挟他人行为,对事件当事人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及身心伤害的一种现象。微博中,常有舆论源发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抓住一个点、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表象,按照自己的理解,肆意渲染、炒作、批判,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以舆论进行道德绑架。
2. 概念辨析:舆论绑架VS媒体逼视
关系:陈力丹认为“舆论绑架”现象是由“媒体逼视”所形成的。
区别:媒体逼视是媒体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报道的行为,主体是媒体;舆论绑架是公众对当事人的威胁,主体是公众。
舆论四力
2016 年 2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了 48 个字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要求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 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新闻舆论传播力
新闻传播是新闻舆论传播的基础。由新闻媒体形成的新闻舆论传播开去,方才可能作 用于公众舆论,方才可能影响和引导公众舆论。
2、新闻舆论引导力
新闻舆论发挥引导力,责无旁贷。引导力是在对公众舆论进行引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的。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新闻媒体的引导力。新闻媒体发挥新闻舆论 引导力的前提是导向正确,而导向正确的基本保障条件是“高举旗帜”,即高高举起 马克思主义大旗。
3、新闻舆论影响力
新闻舆论影响力基于新闻舆论传播力而发挥效用。新闻舆论传播不畅通、不到位,就 一定不可能发生预期的正面影响力。新闻媒体从三个方面影响受众:一是影响受众的 信息获取,二是影响受众的主观判断,三是影响受众的态度秉持。
4、新闻舆论公信力
公信力是新闻舆论主体安身立命的根基。新闻舆论的公信力,是新闻舆论传播力、引 导力、影响力的存在基础,对新闻媒体而言,公信力要靠对新闻事实的真实、准确、 及时、客观、公正的报道来熔铸。凭借毋庸置疑的公信力,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才能 吸引受众、引导受众、影响受众、说服受众,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果。
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
1.网络中出现的暴力现象的主要表现为:
(1)一些网民意见表达中的语言暴力;
(2)网络舆论对某些当事人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对个体权利造成的直接伤害;多数人的声音对少数人意见的压制)。
2.网络暴力形成的基本“土壤”是网络表达中的非理性:
(1)网络舆论形成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网民的意见表达往往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在一个复杂的互动环境中完成的。
(2)人们参与网络交流和意见表达的动机也是十分复杂的,如发泄对现实的不满、释放压力、实现自我价值、赢得某些地位等。这时意见表达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
(3)人们也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非所有人都具备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从众心理”则会加快非理性认识的传播。
3.网络舆论大多数时候表现为“集体暴力”,这说明网络暴力与网络平台的“群体”直接相关。承认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之间存在联系,并不意味着否定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更不意味着由此而限制网络中公民的自由表达。网络暴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网络舆情的一种体现。它本身不仅反映了网民素质的高低,更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某些矛盾与困境。
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
网络舆论对司法独立利弊共存:
1.大众媒体一直被视作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也就是说,它终究只是一种监督力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可能会超越自己的权力范围,也因此,媒体审判一直备受争议。网络同样如此,现实案例也显示,网络舆论审判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司法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造成了干扰。
2.当民意和法意二者产生矛盾时,中国推行的是二者相协调的模式。对于中国民主化的进程来说,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公民的法治意识,应当是重要的保障。当然,在中国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人们对司法部门、权力机关的信任度不够高的情况下,网络舆论至少能对司法机关进行一定的监督,促使他们更加慎重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3.从公众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意识到,事实真相,未必总是与公众的判断一致,也与道德判断无关。后真相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闻反转事件,提醒我们不应急于给事情定论,而应等待司法机关查明真相。
4.强调司法的独立性,并不是要走到另一端,对公民的自由表达进行约束。在尊重民众自由表达权利的基础上,坚持司法独立,提高司法的公正性,才是更为理性的方向。
网络舆论与道德困境
1.道德审判带来的矛盾:目标的正义性与过程及手段的非理性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用集体的力量形成道德上的审判,成为网络舆论的一种思维基调。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所伴随的攻击性,以及它们对当事人带来的伤害性结果,又使网民自身的道德问题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加以讨论。
传统的道德观,往往只注重目标上的道德,而忽略过程、手段上的道德,“以暴制暴”等正是这样一种体现。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过程、手段的道德与目标的道德同样重要。公民的道德的重建,不应仅是简单的正义感与是非观的培养问题,还应包括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培养问题。尊重他人、宽容“异己”等,应是现代道德观中的重要部分。
2.网络舆论依赖于道德框架,但传统道德体系的某些方面也在网络时代发生了动摇。
这种动摇不是表现在舆论本身方面,而是表现在网民的行为中。色情内容与活动、边缘内容在网络平台的泛滥,便是一个迹象。它表明,网民的传统道德观在无形中受到冲击。两性关系、家庭、婚姻中的伦理道德是首先受到冲击的领域。
3.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受到西方价值体系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只不过网络放大了这种困境。
媒介生态与网络舆论格局的建构
一、互联网舆论场热点分布格局演变
(一)突发传染病疫情易成舆情“黑天鹅”
注: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连锁的负面反应,甚至颠覆。一般考验着国家和社会的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
(二)企业舆情增长与守法安全意识
案例
多家企业陷“996”及维权话题或陷入辞退员工的争议,黑洞照片引发视觉中国网站版权争议,知网被曝涉嫌版权侵权及垄断,换脸App“ZAO”用户隐私条款引争议,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揭开汽车行业问题等。
案例
江苏盐城响水县化工厂爆炸、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陕西神木矿坍塌事故、河南三门峡气化厂爆炸等。
案例
30多款App违规采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事件、上海迪士尼翻包检查被质疑等。
案例
丁香医生曝光权健集团涉嫌非法传销,监管部门紧急介入查处。
(三)科技科普话题成为舆情热点
(四)网络监督举报与规则秩序舆情
案例
各类高铁霸座事件,重庆保时捷女司机掌掴事件、北京劳斯莱斯女司机事件、奔驰车女司机故宫停车事件等视频和图文,激起网民好奇和围观,引发群情激奋的网络追问,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处置,逐渐演变为监督执法甚至反腐事件。
(五)医疗卫生舆情标签与印象反转
(六)教育舆情、校园安全与师德师风
(七)外籍人士话题与移民政策热议
(八)涉外舆情及国际舆论环境变化
2
舆论场参与人群的结构变化
(一)农村用户进入互联网
(二)“Z世代”成为互联网的重要人群
案例
以当前网络盛行的弹幕文化为例,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年度弹幕盘点已经逐渐成为反映我国年轻群体流行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据统计,2018年B站弹幕总数为10亿。网络流行文化正在被主流舆论所正视、接受和评价。
(三)文化复兴先行者与文化传承开拓者
案例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开始进军文创领域,成为当下的现象级IP,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
(四)年轻网民的跨文化政治传播现象
案例
“饭圈女孩”在“守护阿中”的行动中,并没有脱离“帝吧出征”时代的行为与方式,“饭圈女孩”所塑造的虚拟人物形象“阿中”,打开了一条“追爱豆式爱国”的新方式。一方面此次行为让大众看到了这个亚文化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可取之处,撕掉了过往一些笼统的妖魔化、网络暴力、非理性等标签,以及揭示“饭圈”内部本身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分层化结构,。另一方面“出征”行为本身以及“娱乐化”解读政治是否值得肯定还有待商榷。
3
舆论场舆情生成与新媒体传播特征
(一)互联网主题传播汇聚爱国正能量
案例
国庆70周年宣传报道中,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围绕“四全”理念,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理念为指导,丰富新闻呈现方式与信息消费体验,除了人民日报,各类媒体机构通过打造互动性、沉浸性的新闻产品来提升用户参与感,提升了传播效果和重大节庆宣传报道的内涵。
(二)短视频平台对舆论生态的影响
(三)“网红”城市形象传播成年度热点
案例
在互联网平台扶持及网民的热情参与下,除了北上广之外,西安、青岛、成都、重庆等国内“网红城市”层出不穷,国内多个城市故事和文化旅游消费场景不断焕发新的活力,热度不断攀升。城市形象传播成为2019年互联网舆论场的最热话题之一,或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占据头条与版面。
4
融媒体发展与网络治理趋势
(一)5G与智能媒体助力融媒体传播
(二)县级融媒体和政务新媒体服务升级
(三)改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
01
政府
强国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案例
02
媒体
案例补充
案例补充
03
网信办
5
建构主流舆论新生态的实践
(一)媒体与政府强强联合:彰显主流舆论的公信力
(二)以优质内容赢得受众:增强主流舆论的吸引力
(三)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媒介:提高主流舆论的引导力
疫情期间的正能量宣传(舆论引导)
翟天临、仝卓造假(舆论监督)
山东高考顶替(舆论倒逼+舆论搭车)
钟美美一夜爆红引争议(舆论站队)
河南周口失婴案(舆论反转)
Copyright © 2022 北京舆情大数据服务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