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北京舆情监测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官网!

致力于网络舆情监测

Committed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010-80700019

客服服务时间: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案例展示

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如何制定

发布时间:2023-01-11

浏览次数:39

把握网上舆情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和化解网上舆论风暴,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敏感问题,要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地,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

来源:中正舆情 

作者:伊扬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对网络舆情也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复杂多变,要想从容应对,必须制定一份比较详尽实用的应对预案。制定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必须紧扣网络舆情的特点,抓住网络舆情的指向,掌握舆情应对基本原则,注重方案的简明实用性,为规范网络舆情处置程序、提高舆情工作效率发挥积极作用。

一、认清网络舆情的特点

  制定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必须了解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一般而言,网络舆情具有五大特点: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发性。

  1.自由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的自由性。每个人都是麦克风,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要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也有自由选择信息发布载体的自由。互联网的匿名特点也促使网民表达观点更大胆、更直接。

  2.交互性

  互联网多空间、即时交流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具备了强烈的交互性。某一舆情事件发生后,网民对其发表意见、评论时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的、反对的、中立的同时出现,激烈碰撞,争锋相对。这样的实时互动交流,使得各种观点和意见能被快速表达。随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将随时转化为某种舆论。

  3.多元性

  基于互联网的话题出现往往是随意、自发的,其涉及主题极为宽泛。从舆情主体来看,上至党政机关、社会群体,下至单一网民个体;从舆情涉及领域来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等无所不包;从舆情来源来看,有网络媒体编写的,也有网民通过自媒体发表的或在新闻后跟评的,且所有发表后的言论均可被任意引用与评论。基于上述特点,网络舆情的多元性尤其突出。

  4.偏差性

  由于受环境认知、学识水平、个人情感等方面影响,网络言论发表者往往以偏概全,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网络舆情事件的真实性将出现偏差。

  5.突发性

  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的便捷特性,使得网民对事件的反应极为迅速,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汇聚形成公共意见,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迅速进行互动形成强大意见声势。当某一种情绪化的、对涉事主体不利的意见成为主流时,事件将变为舆情危机事件。

二、把握网络舆情指向

  一个事件能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并聚集成为网络舆情焦点,主要是该事件刺激了网民乃至社会公众“最紧绷的那根神经”。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找到自身所在领域易引起网民和社会关注的事件,是制定网络舆情预案的基础。

  对党政机关而言,公共权力的滥用与腐败问题极易形成突发性网络舆情,比如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司法不公;涉及特权垄断的政府部门、国企、事业单位的问题等。事关民生的问题也易形成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比如房价过高;医疗养老政策;生育政策;高考制度;社会分配不公;富二代等问题。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企业改制、领导作风、员工福利待遇等方面也是舆情热点。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则集中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等问题。这里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产品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服务态度不佳、售后不完善等。此外,客户对产品功能不熟悉导致产品出现问题后将原因归于企业、同业间不良竞争恶意抹黑、价格垄断或其他垄断行为等也易引起网民关注。当出现企业领导人成为热点新闻人物、企业被媒体频繁地作负面报道、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企业高速扩张、企业财务问题、新产品发布、销售渠道出现问题时,企业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三、掌握舆情应对基本原则

  舆情应对基本原则可概括为:早、准、巧、真、实。掌握基本原则,将能保证制定出的舆情应对预案科学、实用。

  1.早,超前谋划。由于网络舆情的出现具有突发性,其爆发难以提前预知,因此,网络舆情的处置当以预防为主。“早”字还体现在队伍早组建、舆情早发现、事态早掌控三个方面。舆情应对当有组织性,越早成立舆情监控应对队伍,进行舆情应对工作时将越从容。队伍建立后,还需要有完备的监测管理机制,保证相关舆情提早发现或第一时间发现,以避免应对不及时。发现舆情后,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住舆情事态不致激化,是舆情应对的核心部分,也将考验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预案设置是否合理、实用。

  2.准,研判无误。在迅速了解、掌握舆情的起因及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针对舆情的走向、舆论热点进行分析研判,确定处置方案。

  3.巧,处理得当。舆情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应对得当,可以转“危”为“机”,应对不当,则会恶化事态。因此,要巧妙处理,在言辞上诚恳,在行为上疏导,与媒体做好沟通配合,第一时间把握住网络空间和公共舆论的主导权。

  4.真,不打诳语。在网络舆情传播中,易出现非理性、片面的言论,这就需要舆情主体,即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及时发布消息,同时要保证消息科学、审慎、及时、准确,防止误导公众。

  5.实,承诺落地。要从实际情况、实战需要、实体效果三方面出发制定舆情应对方案。相关承诺及时兑现,公布的政策落到实地。舆情消退后的总结要切实际,对于问题不护短、不避讳,从根源上降低舆情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附、舆情应对预案参考模式

  为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对公司(单位)造成的损害,减少负面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一、健全网上舆情监测体系,确保第一时间掌控网上舆情,有效应对和化解网上舆论风暴,争取工作的主动权,必须构筑覆盖面广、责任明确、渠道畅通、处理及时、研判准确的网上舆情监测体系。

  1.明确网上舆情监测责任单位。

  2.明确网上舆情监测重点区域。

  3.明确网上舆情监测单位的职责。

  二、建立网上舆情研判机构,及时发出网上舆情预警 3 网上舆情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必须完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对网上舆情信息进行汇集分析,甄别筛选、预测趋势、掌握 规律,提出应对之策。

  1.成立网上舆情研判信息中心。

  2.建立网上舆情联动机制。

  3.设立不同层次的发言人制度。

  4.组建一支网上“意见领袖”。

  三、把握网上舆情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和化解网上舆论风暴,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敏感问题,要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地,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

  1.明确原则、把握规律。

  2.快速反应、公开透明。

  3.统一口径、掌握技巧。

  4.善用媒体、危机公关。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

  1.一般网络舆情

  2.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五、后期处置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结束后,舆情应对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与专家,对处置工作全面总结和评估,针对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本预案。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版权,精选的文章会注明作者和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媒体舆情在线对观点赞同或支持。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发邮件到:shanzhongwei@vip.163.com,注明“版权”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