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4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舆情环境的转变,数据驱动的“后舆情时代”已来临。在“后舆情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是基础,在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改革不断深化、政府和企业舆情素养不断提升、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日益重视的情况下,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以及舆情行业蓬勃发展后的瓶颈期均是舆情行业面临的现实处境。面对“后舆情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舆情分析工作该如何开展? “后舆情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分析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对舆情分析提出更高要求,升级行业发展成为重要使命。在行业发展方面,有三个趋势值得注意。 舆情行业走过的十年,更多是在推动“舆情+技术”发展,典型特征是舆情主导,而技术更多是辅助和锦上添花。 在“后舆情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再处于附属地位,而是与舆情并驾齐驱,甚至能够带来重大变革,引领舆情行业发展。 在进行舆情分析时,从业者须具备技术思维,推进技术在舆情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人机高效结合,指引行业升级的方向。 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建设了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尽管机制化建设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已深入人心。然而,随着舆情引导工作的常态化,如何激活舆情应对的机制化建设,让舆情引导处置机制活起来,是舆情分析行业转型面临的首要任务。 从一线的观察来看,舆情分析一方面需要将舆情引导指标进行量化,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各机制精准运行;另一方面适应机制的实用需求,不断推动机制的升级换代。 舆情行业发展初期的引导机制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多侧重于事中和事后处理。随着舆情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的观察者认识到事前风险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对政府出台的重要改革措施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的政策文件,牵头起草部门要认真做好舆情风险评估研判,制定应对处置预案。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也应势推出“舆评”机制。“舆评”并非大家通俗理解的舆情评论,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祝华新曾解释称,“在施政前做好民意评估,根据‘舆评’结果防患于未然,体现了对民意的敬畏。”意思是说“舆评”是将舆情风险前置,关注到事前舆情的引导处置,是对舆情处置偏重事中事后的有力补充。 面对该发展现状,舆情分析的发力点不仅要聚焦事中事后的舆情引导,还要积极推动“舆评”机制的发展,从而实现对舆情引导风险的全方位把控,助力风险的全面化解。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的转变,既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互联网认识的不断深入,也体现出治网用网水平的不断提升。 具体到政府的舆情引导处置以及官员舆情素养上,他们早已告别了“谈舆色变”的年代,而且在一些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处理得当,引导效果突出。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舆情分析工作失去意义,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政府在做舆情引导工作时,主要针对突发事件。随着舆情引导处置工作的常态化,政府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始探析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 而这要求舆情分析行业的从业者树立宏观视野、提高政治站位,探析问题的前世今生,为之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成为政府“智囊”的一部分。 此外,还要努力发现舆情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政府作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在实践中,不同的政府部门经常会问,“你们的舆情建议和系统与其他部门的有何差别,针对性在哪里?”这表明政府在做舆情引导和推动社会治理时,更看重专业性和定制化。 这些需求,要求舆情分析一定要做专做深,在原有舆情引导的通识理论下,能够深挖一个垂直领域,如扶贫、应急管理、交通、教育、公安、能源等。将已有的舆情积累与垂直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出更多专业性的建议,助力政府部门在各领域实现精细化治理。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网络与现实的界线逐渐模糊,群众的民意在网上表达,并逐渐成为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利益目标等原因形成的网络职业群体,也逐渐成为舆论场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促进社会层面的转型,舆情分析可以重点从两方面发力。 舆情分析需要敏锐洞悉突发事件背后社会心态的发展苗头和动态趋势。在把准社会心态的基础上,协调社会治理的各主体,有效引导舆论发展,使其朝着和谐社会目标不断迈进。 网络圈层化逐渐显现,网络职业群体力量不容小觑,在线上线下联通增强的背景下,这些圈层和群体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变量。如何将这些圈层和群体,由变量转变成增量,是舆情分析面临的挑战。 当务之急是要熟悉这些圈层以及各群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联合多方相关主体,共同引导好这股变量,从而在“后舆情时代”实现舆情分析行业可持续发展。 该文在杂志上的版面 (责编:刘淼) ✿本文来自《网络传播》杂志2019年12月刊,原标题《“后舆情时代”的舆情分析》,作者单位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投稿 wangluocb@vip.sina.com ✿征订《网络传播》杂志邮发代号:80-199
Copyright © 2022 北京舆情大数据服务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