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49
新传播平台不断涌现,互联网正成为社会舆论生成、发酵和消解的主力平台。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传播平台日益成为舆论的“发源地”和“发酵池”。由于不同的热点事件产生的舆情热度不同,其消散的周期也不尽相同。 01 事态缓和后 热度自然冷却 网络公共社区的聚合与自我消解功能,时间更是网络舆情消退的无法避免的因素。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网络舆情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自然会随时间流逝而消亡。不管网络舆情事件的关注度有多么高,其消退期总会在一定时间后到来,没有什么事件能够得到公众长久不变的关注。如“杭州保姆纵火案”,从事件发生到第一次消退期共7天。即便“杭州保姆纵火案”在半年之后达到又一个高潮期,然在此之后的消退期也迅速到来。 人们本身就是因为对某一事件的好奇而产生关注,而当事件内容随着时间逐渐清晰时,公众的好奇心也就随之消退。经过一段时间,公众将自身的情绪通过在网络上的表达、发泄出去后,便会逐渐恢复理性与平静,在该事件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对该事件的关注通常会随着时间淡去。 02 新鲜话题减少 后续动力不足 舆情热点的上涨、延续需要新鲜话题的刺激。如今年“3·15”晚会曝光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老坛酸菜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随即引发舆论关注。在“老坛酸菜”被送上微博热搜第一的同时,康师傅、统一、肯德基、麦当劳等众多知名企业都因插旗官网的合作客户介绍卷入到这场风波,相继发出声明,进一步激发“老坛酸菜”热度飙升。 一旦无料可爆,那么“已有定论”的事实就难以聚焦网民的注意力,旧的热点由于动力耗尽,便会因缺乏新的刺激点而变得枯燥无聊。舆论对“老坛酸菜”的声讨持续多天,调查结果也已公布,公众期待和好奇心得到满足,舆情便渐渐平息。 03 官方处置得当 平复网民情绪 官方在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若因时机或方式不当,便会给事态带来次生舆情危机。相关部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舆情事件做出正面回应,满足公众对事实真相的信息诉求,尤其当舆论情绪较大时,官方应把握回应的速度、温度和态度,安抚为先,疏导在后。 如在“南通一城管协管员拎摔卖菜老人”事件中,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及南通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反应迅速,在舆情发酵次日发布通报,对事件进行定性定调,体现了对问题的重视程度,安抚公众愤怒情绪。随后,当地多个部门短时间内相继出台举措、发布调查结果,还举行执法队伍作风建设大会和教育整顿活动,引导媒体报道更多围绕政府部门的通报和做法展开,为公众反映相关执法问题及建议亮明了渠道。一系列回应与举措,使网民情绪迅速得到平复,舆情也迅速平息。 04 热点撞车 网民视线转移 从舆情发展的角度来讲,热点事件之所以引起足够大的轰动,与事件本身的显著性、反常性、关联性密切相关。但若同一时期出现话题撞车或新鲜热点,网民的注意力分散,舆情热度便会大打折扣。 网民各有所好、各有所需,由于个体的独特性,网民容易因兴趣、需求等差异产生分化,甚至形成彼此独立的话题群体。如从北京冬奥会与丰县八孩事件来看,这两件事发生了撞车现象。由于观众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热点事件的撞车一定会产生网民注意力分化——这在任何事件上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只不过显著度可能会有差别,而此时,事件热度必然会随之消退。 05 视觉疲劳 网民承受度提高 基于猎奇心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很能吸引网民关注。但是伴随此类现象的过度报道或同类事件的大批量集中报道,很容易让网民产生审丑疲劳,从而对这类事见怪不怪。 B站武汉AI审核组组长凌晨脑出血猝死;网传字节跳动猝死员工已离世;95后建筑设计师或因加班过度猝死,多家公司陷“员工猝死”风波。同类事件的长期大量曝光,除引发网民视觉疲劳、审丑疲劳后,未引发较大舆情声浪。 06 媒体报道不集中 未形成议程设置 由于追求眼球效应,部分媒体和意见领袖越来越注重在舆情生产中使用热词,将事件贴上标签吸引民众对事件的注意。各大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对热点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后产生加成效果,形成议程设置,聚焦网络舆论关注焦点。相反,若热点事件未有大量的媒体集中曝光,也未能引发舆论聚焦,议题便会在短时间内分散,事件热度也会很快消失。 我讯舆情数据中心 扫码关注 每日一读 带你了解更多舆情资讯
Copyright © 2022 北京舆情大数据服务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010-80700019
微信二维码